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道德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道德建设
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2016-05-27

 今年,各地都在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开展低保救助,关心和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脱贫等工作,这无疑会给困难群众带来福音。

 那么,在扶贫工作中,群众怎么想、怎么看,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基层干部怎么做,怎么干。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改变以往送钱、送物、送树苗、送羊羔,年年扶贫年年贫的不良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改观念、换新法。不妨把这个村、这一户的脱贫计划是什么?能干几件事情等情况了解清楚。再根据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并和群众交谈从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未按政策操作,在困难群体认定、选择扶贫干部、数字脱贫等工作中出现了误区。诸如,申请审核制度变成了配额制、程序公开透明度低等。不仅使国家惠农政策打了折扣,好事不能办好,还会引发群众不满。这一问题要引起政府和扶贫单位、扶贫干部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要严格落实申请审核制。对于低保户认定要像五保户认定一样,不搞数字游戏,坚决杜绝配额制,确保应保尽保。对低保对象认定,应该交给村民公平、公开、公正评议,避免由村委会“一言堂”、“说了算”。应充分保障村民的申请权,乡(镇)民政部门要按照当地现行的扶贫标准,对困难群众的申请及时受理、及时认定,做到实事求是,有一户认定一户。严格执行困难人员救助公示制度。乡(镇)民政部门应组织人员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及时在公开栏公示相关结果,以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让大家明明白白。

 二是要选准选对“精准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不少上级部门和单位都有扶贫计划、扶贫点、扶贫对象,由于一些单位平时任务繁重,有的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往扶贫地去一两次,并没有沉下心来抓扶贫,有的只是应付差事。所以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总是“涛声依旧”。因而,扶贫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都要依靠各级党员干部带领大家认真去落实。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镇村党员干部,他们作为政策落实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者,更要选好人、选准人、用对人,因为人才是干好工作的关键。所以,帮扶单位一定要择优选人,把那些懂农村、爱农民、有公心,实实在在为群众脱贫领路的干部选拔上来。不妨采取岗前培训、定向派驻、定职定责、奖罚分明等形式,确保扶贫干部高效精准。

 三是要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各级政府和单位部门,一定要严格落实扶贫攻坚责任制,真抓真干,真帮真扶,不干就要问责,不真干也要问责。必须按照规定严格落实扶贫标准和程序,不能弄虚作假,搞数字游戏,让群众信服。严格按照扶贫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贫困村、贫困户的退出进行调查考核,看脱贫成果是不是真的?能不能经得起检验。要对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以此虚报政绩的单位和当事人进行问责,人大、纪检等职能部门对精准扶贫工作还要强化调研和督察、加强巡查督查和追究问责,使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