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道德建设2020-08-04
7月30日,安徽省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全县“最美退役军人”表彰会,良梨镇三坝集村青年于忠卫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并代表获奖者在会上发言。
今年41年的于忠卫,是良梨镇三坝集村于楼自然村农民。1999年12月他曾服役于北京市消防总队,是革命烈士于效程的三世孙。退伍后,于忠卫回到家乡。他参加扶贫工作以来,时刻奋战在扶贫工作最前沿知难而进、敢于创新,带动乡村脱贫致富,发挥着退役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连续3次被评为“五星级党员”,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良梨镇党委书记刘建说:“于忠卫永葆退役军人本色,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心里始终装着贫困户、想着贫困户,把帮助解决贫困户的困难放在首位,于忠卫忠的是党,卫的是人民群众,他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最美退伍军人’。”
据悉,于楼村地处良梨镇北部,贫困人口多、村民缺资金、少技术。于忠卫刚担任扶贫小组长时,自己对扶贫政策一无所知,对贫困户家庭情况了解甚少,是个地道的扶贫“门外汉”。为开展好扶贫工作,他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学习省、市、县扶贫相关政策性文件,将扶贫政策学懂,扶贫精神吃透。利用手机APP学习扶贫知识和业务经验,不断做好知识储备,为精准施策夯实了理论基础。所在自然村34户贫困户、70人的基本信息,他熟记于心,张口能详。为尽快掌握所辖村贫困户情况,经常到村里走一走,到贫困户家中看一看,与贫困户聊一聊成了他日常的主要工作。每到一户,他都详细了解、认真记录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居住条件、生活困难等情况,在走访实践中加深对扶贫政策准确理解掌握,及时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安装了自来水,进行卫生厕所改建,申请光伏扶贫补贴、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为6户贫困户申请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为9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为辖区内符合政策的贫困户申请享受351、180健康扶贫政策,组织帮扶责任人和村保洁员帮助部分重残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扫家庭卫生,使其家庭卫生达到“五净一规范”要求。
于楼村以种植果树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在走访中,他了解到,贫困户水果主要是酥梨,品种单一老旧,市场行情不好,收入一直无法提高,群众有改良水果品种的强烈意愿,却苦于无资金、无良种、少技术。为改良果树品种,他经常到水果种植大户家中沟通协商,动员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新品种的接穗,使原来的单一酥梨品种,发展到如今的皇冠、圆黄、翠玉梨和桃子等多种水果,实现了果树品种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为19户贫困户申请产业扶贫自主实施资金,并参加了县、镇开展的产业技能培训,提高了果树管理技术,提升了水果的质量。推荐贫困户到扶贫产业基地去务工等方式,先后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新动力。在他的带领下所辖自然村34户贫困户,70人已全部稳定脱贫。
于忠卫儿子先天性一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担任扶贫小组长后,妻子多次劝他说:“别干了,把儿子照顾好就行了,你整天忙于工作,帮助贫困户修剪梨树枝条、喷洒农药,你看咱家的果树长期没人管理,果子都生病了……”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内心也感觉对不起家庭,但为了扶贫工作,他安慰妻子说:“扶贫工作是大事,身为扶贫组长,咱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多为群众着想。贫困群众的事大。咱们这个“小家庭”要服从于全村这个‘大家庭’。”在部队从军的经历,造就了他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军人秉性。在扶贫工作中,于忠卫始终充满着激情,保持着军队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对待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难题、难事,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线、干在一线,用真心真情帮扶架起“民心桥”。

于楼村贫困户于四海,因身体残疾,劳动能力差,生活压力大,总感觉活着没意义,思想疙瘩一时解不开。于忠卫当时正患病,他知道后,拔掉了自己输液的针头,第一时间来到于四海家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与其推心置腹的谈心交流,化解思想疙瘩。及时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商议制定帮扶措施,联系镇民政部门帮助申请办理了低保,于四海坚定了生活的勇气,成了稳定脱贫户。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于忠卫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革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血脉中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扶贫路上,他用真情、真爱诠释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践行着退役军人‘攻坚克难、乐于奉献’高贵品格。”良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陈国强说。(中安在线宿州频道 李艳龙 王飞 李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