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道德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道德建设
阚亚玲:三尺讲台绽放芳华

2020-06-30

   在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很多孩子亲切地喊自己的老师阚亚玲叫“爱心妈妈”。在孩子们眼里,她不仅是名教师,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绽放芳华;而且更像一位母亲,爱生如子,用爱呵护每名孩子的成长。
   1981年出生的阚亚玲从教已有16个年头。“十多年的从教经验,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身上承载的责任与分量。教书育人是严肃的,讲台是神圣的,一定要懂得奉献,一定要有爱心。”阚亚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次上班会课,阚亚玲让学生以“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画出自己心中的一幅画。班里有个叫陈琛的学生画了一幅天上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的画。看到这幅画,阚亚玲有些不解,就问他画的含义。小男孩哽咽地说,自己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的梦想就是希望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爸爸妈妈都能和自己在一起。
   听到孩子的回答,阚亚玲有种说不出的心痛,她知道这幅画既是留守儿童的梦想,更是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呼唤。回家当晚,阚亚玲决定在网上为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温馨家园”。在这个家园里,她精心设计了许多学生们喜欢的板块:我的小故事、我的作品、我的一家人、心灵天窗、我们的路程等。她把这个“家园”分享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个家园里的点点滴滴。后来,阚亚玲又利用个人的新浪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发布他们的动态,诸如拔河比赛的场景、手工制作、辩论赛、好人好事、快乐的班级等等,有时她发出的信息会引来许多人的点赞,也引起学生们的欢呼雀跃。
   邵逸博是该校的一名优秀毕业生。去年秋,当他手捧鲜花向阚亚玲表示感谢时,阚亚玲感到自豪。作为邵逸博的小学教师,收到如此厚重的心意,她觉得这是最大的欣慰。邵逸博给了阚亚玲一个大大的拥抱:“老师,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鼓励我战胜困难时,送给我的那一面面红旗贴画。我更不会忘记,您告诉我,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到了清华大学,我要积极进步。”听到这些,阚亚玲禁不住热泪盈眶。
   如今,在阚亚玲的“温馨家园”里还有更多和邵逸博一样的优秀学子,他们在军队、在工厂、在学校……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她想方设法将德育工作作为引领学生人生正确方向和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她与学生在网上“温馨家园”的故事,被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评为第二届“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
   阚亚玲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空闲时间,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主动帮助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辅导他们功课;利用网络为受重伤的学生于家魏发起募捐活动;经常到留守儿童的家中家访,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等,孩子们亲切地叫她“爱心妈妈”。她撰写的《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充满阳光》、《为留守儿童筑起一个同心圆》等文章先后被中央省市文明网及其他报刊采用。
   教育,除了爱心,更需要与时俱进。多年来,阚亚玲一直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每天见缝插针地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理论知识,长期坚持阅读、写作。她所教的课程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宿州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荣获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刊发在《教育文汇》、《教育文摘》、《安徽青年报》等报刊。
   除了日常的教学外,阚亚玲喜欢投身到志愿服务、公益事业中来。她结合文明县城、文明校园创建,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文明一起走”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明县城加分”千人签名活动以及“小蜜蜂文明”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她走进农村,开展理论宣讲,撰写多篇助力脱贫攻坚的文章,还拿出钱物帮助贫困户。她还与家人一道,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与无偿献血,在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为需要救助的困难人群捐款。
   “无德无以为师”。阚亚玲说,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和担当;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磨砺和高尚。“我会在三尺讲台上坚守初心使命,用爱点亮孩子的心灯,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