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文化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建设
国家级非遗“四平调”亮相砀山酥梨园

2017-09-18

    9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2017砀山采梨节”在安徽省砀山县梨树王景区启动,作为砀山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砀山“四平调”亮相梨园,非遗传承人精彩的表演,引来八方游客点赞。

201709181021381846.jpg 

    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属宿州市管辖,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以盛产酥梨闻名。近年来,砀山唢呐与四平调纷纷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成了地方新名片。

    据介绍,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目前,四平调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

    四平调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早在明清时期,砀山境内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百姓生活十分清苦。砀山花鼓艺人迫于生计,以红布包头,身着彩衣,腰间挂一个小鼓,用鼓条击打轻重缓急不同的鼓点,载歌载舞,唱出婉转动听的地方小调,这就是流行于皖北砀山县的花鼓戏。

    1925年,砀山周寨镇李玉田、邹玉振、燕玉成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到山东菏泽、河南商丘、安徽亳州等地巡回演出。

    此间,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地方剧种启发,丢弃了花鼓,穿上戏剧服装,又聘请河南夏邑县“老三班”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四平调。

201709181021464194.jpg 

    2014年12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公布,“砀山四平调”入选其中。

    据砀山县文化馆介绍,为了推动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他们认真整理四平调传统曲目,为四平调演员、传承人及传统曲目建档,永久保存。此外,他们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组织演员对已整理的传统曲目进行复排,整理出一批优秀曲目,录制四平调曲目光碟,普及和推广了四平调唱腔。

    在推动传承方面,自2014年以来,砀山县文化馆每年举办“砀山县四平调传承人演唱会”和“送戏下乡”百余场左右,定期组织演职人员进社区、下基层演出交流。此外,加大在本地学校办“四平调”兴趣班,定期教授基本功,让更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四平调文化,让老剧种焕发新活力。(人民网

责任编辑:黎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