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您的位置:首页 >>文明播报2016-04-26
在安徽宿州的西北角,黄河故道之上,传统农区砀山县一度以坐拥70万亩连片果园,年产砀山梨、黄桃、苹果等各类水果30亿斤被誉为“水果之乡”、“果海粮仓”,其盛产的酥梨、黄桃等名优农产品因口感出众、品质一流颇负盛名,渐成地方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在互联网东风裹挟下,砀山多种名优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华丽亮相于线上各大平台,随即热销全网、飘香海内外。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全县共建设电商平台21个,开展培训90余场,培训17000多人次,开设网店、微店10000多家,销售水果、罐头、服饰、玩具、家具、板材等产品,销售额约13亿元,电商产业成为砀山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东风劲吹 微商兴起
2014年,砀山“90后”女孩姬冰纯靠“兼职”在微信里卖服装、化妆品赚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正是这个“联网”、“触电”的经历,让她的商业眼光愈发精准。当年9月份回家探亲时,看到原先再熟悉不过的家乡特产黄桃,她不禁眼前一亮:何不凭借“水果之乡”的天然优势,将家乡味道传扬出去?
说做就做。姬冰纯开始在微信里更新黄桃罐头的信息,果然引来不少粉丝围观支持,很多人“尝鲜”后就“妥妥地”变成了“回头客”。“想到了生意可能会火,但没想到会这么火!”飙升的订单、骤增的销售额让姬冰纯喜不自禁。于是,辞职返乡做微商,全家上阵卖黄桃,在姬冰纯等人的“示范”带动下,梨都果乡迅速刮起了一股微商“创业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水果微商客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春色满园,砀山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2014年底,果农变微商在砀山渐成风潮,越来越多的传统砀山果农踊跃搭上电商快车,将砀山酥梨、黄桃等特产销往海内外。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场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探索与嬗变正在砀山果区悄然展开……
借势发力 政企支持
顺应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砀山县同样觅到了这个水果大县向水果生产、加工强县转型升级的契机。2015年9月份,占地21000平方米、位于砀山县经济开发区,由政府支持、企业经营的砀山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行。
旨在建成“一个服务平台、一支专业团队、一批入驻商群、一套管理机制”的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砀山县电商产业园建立之初就明确分工,逐步、全面地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园,农特产展销中心,京东、苏宁特色馆运营中心,物流分拣中心等,为入驻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政策咨询、品牌策划营销、人员培训、产品展示分销、仓储物流配送等多种服务。
近日,记者来到砀山县电商产业园,映入眼帘的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苏宁中华特色馆砀山馆、京东中国特产·砀山馆火热运营,馆中砀山酥梨、黄桃罐头、金针菇罐头、梨膏、果膳等产品包装精美、品类多样,线上订单稳增供不应求,线下甜醉美翻了寻常百姓……短短数月,目前园区已入驻58家企业,搭建起了农产品垂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涌现出一批知名电商品牌。
培育电商核心产业,该县整合资源,强化领导,专门成立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研究电商发展模式,摸索中前进,协调解决问题。
农区嬗变 腾飞可期
2013年,砀山县被商务部纳入国家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2015年,砀山县又成功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以前砀山酥梨、黄桃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多以出口为主;现在,电商发展起来,砀山水果也有了出口转内销的势头,去年80%的砀山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出口量只占20%。”砀山县委宣传部的李艳龙介绍说,如今,网上订单不断,不仅大量年轻人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当地的传统果农们也不断扩大果树种植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在农村三产融合的背景下,电商作为纽带和平台,将构筑起一条连接电商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果树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完整产业链,其带来的电商招商、电商扶贫等多重效应也将逐步显现。”
以黄桃罐头为例,2014年该县的黄桃罐头平均出厂价约为26元/箱,2015年增长到48元/箱,涨幅近85%;生产企业利润由原来平均每箱5元提升到15元左右,增长近200%;销售商利润由平均每箱10元涨到35元,增长200%以上。农户鲜桃销售价格从每公斤不到2元,增长到3元多,果农收入增长近200%。
数字背后,人们清晰可见,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梨都砀山已经翩然起舞,稳步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名优农产品”的创富新路子。(记者 刘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