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建设2016-04-19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群众的精神寄托,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文明传承和民生福祉。几年来,砀山县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文化事业发展,每年都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监督的重点,督促县政府加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引导文化资源城乡同步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的县“三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均是按一级馆标准建设,目前,“三馆”主体建设已完工,剧场已建成投入使用;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在全县各镇(园区)建设了17个综合文化站;在村级建设了172个农家书屋、23个美丽乡村中心示范村文体活动场所和 2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设了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和145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壮大。基本建立健全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文化工作队伍,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县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县13个镇全部设立了综合文化站,每个站均核定5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全县172个农家书屋均设有兼职农家书屋管理员;并在全县各镇、社区设立了39个文化辅导点、6个未成年人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和4个唢呐传习所,聘请了36名群众文化辅导员。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节庆文化不断出新出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相继举办了砀山梨花旅游暨民俗文化节、酥梨采摘节、四平调展演、唢呐大赛等一系列规模大、层次高、有特色的重大文化活动;积极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民生工程,县图书馆、文化馆、17个镇(园区)综合文化站、172家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并在做好日常免费开放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节庆活动、农民运动会、歌咏比赛、广场舞比赛、书画作品展、戏曲展演等系列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常年举办各类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培训班;完成了以县图书馆为总馆,全县17个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任务,建立了县镇两级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实行统借统还,资源共享,深入推进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常年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每年每个行政村不少于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放映12场电影、开展6场体育活动、新增1600元图书,2015年县文广新局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送戏进万村”先进单位。
四是文化活动特色品牌打造彰显魅力。深入挖掘整理砀山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黄河故道文化、酥梨文化、帝王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唢呐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结合地域特色,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相继出版了《魅力砀山》、《砀山黄河故道文化》、《梨花诗笺》、《古砀汉风》、《砀山印记》和历史名人传记《朱温传》等系列丛书、与联合国电视中文台联合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黄河古道上的明珠--砀山》、四平调现代小戏《正义》,在第六届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荣获编剧、导演、演出、演员四个二等奖、舞蹈节目《锯锅》获安徽省群星奖二等奖,并被省推荐赴京参加全国群星奖角逐。2014年砀山四平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先后参加了央视CCTV民乐大赛、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美国旧金山第十届亚裔节开幕式、第十二届德艺双馨颁奖典礼等大型国内外交流演出展示活动。2013年砀山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唢呐之乡”荣誉称号和“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殊荣。2011年,2014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彰显了砀山唢呐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砀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晓林 宋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