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身边好人

您的位置:首页 >>身边好人
胸藏为民大爱 构筑扶贫农梦——记砀山县高寨村第一书记徐伟

2017-04-28

    日前,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的大棚油桃逐渐进入成熟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徐伟正带领果农采摘大棚油桃,并以每公斤22元的高价在网上销售。徐伟高兴地说:“在电商的带动下,去年村里的油桃网售价格每公斤基本在20元左右,一季下来全村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高寨村位于葛集镇东部,南靠黄河故道,地处皖苏交界,下辖4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人口5107人,是皖北最偏远的贫困村。2015年初,徐伟到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以加强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线,大力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乡村特色旅游,在基层党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建设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注册“高寨绿果”品牌,在微信、淘宝等线上渠道推广优质水果,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严”字当头,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队伍强不强,关键看支部。为切实增强党员干部队伍战斗力、执行力,徐伟多次召开党总支扩大会,组织村“两委”成员系统学习党章党规,锤炼党性,净化灵魂,严格自我。村里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严格把握党员发展质量关,严格管理农村党员队伍,严格培养村级班子后备人选。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造一支让党放心、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队伍,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队伍坚强”的严管厚爱局面。
    如今,村“两委”各项工作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托民主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等程序,畅通村民诉求渠道,敞开村民监督大门。严格按照精准扶贫识别标准,将全村贫困家庭从原来的208户526人,精简到现在的101户234人;低保户由原来117户247人缩减到35户71人。公开、公正、透明操作规程,赢得全体村民大力支持。在逐户评议过程中,村干部主动提出把与自己关系亲密、但不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员排除在外,压在村民心头的疑团顿时解开,群众代表满意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当前,村干部队伍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各项工作均跨入县、镇先进行列。
    通过持续加强党组织建设,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高寨村党总支由2014年的“四星级党组织”一跃成为全县2015、2016年度“五星级党组织”,特别是2016年还荣获全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标兵荣誉称号。
“细”字入手,服务群众温暖民心
      群众服不服,关键看服务。高寨村委会设施陈旧,原来没有任何自动化办公设备;日常上报各种文字材料、数据表格均要手写完成,效率低;村广播系统老化,故障频频;村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几条主要道路没有修建;电力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多;村民生活用水时断时续,得不到保障;果园灌区渠道年久失修,无法使用。
    通过走访调研,徐伟把改善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与推进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为打造信息化办公环境,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他带领“村两委”亲自动手,整修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室;购买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开通互联网、固定电话和传真。投资3.1万元购买一套无线广播系统,在全村12个点安装24个广播,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线远程应急广播,为水果销售、灾害预防等各种紧急信息提供畅通渠道。现在,群众到村委会来办事的次数多了,材料、照片等均可在村里复印、打印。村“两委”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办实事的行动,赢得全村群众的赞赏,温暖了丝丝民心,培养了浓浓情谊。
    在改善农村生活、生产和发展基础方面,徐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两年多来,高寨村新修道路7600米,改造灌区4900米,升级改造电网5个台区,新打360米深水井1眼,新建300KW、60KW和14KW光伏电站各一个,显著改善高寨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徐伟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新”字开首,重塑内生发展格局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思路。徐伟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与推进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高寨村原来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要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尽快脱贫,必须要有强大的集体经济支撑。他带领党总支一班人建立村级电子商务平台,开办自媒体,在解决农特产品销售、乡村特色旅游、提供就业服务、增加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6月,徐伟动员党支部成员,采取“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模式,成立砀山县清水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同年12月,在微店、淘宝、阿里巴巴、中国网库等媒介上建立“砀山蟠龙湖初级农产品”电商平台。按照电商运营要求,根据村干部文化程度和电脑知识水平,徐伟对村干部初步分工和简单培训。在完成日常村务的同时,村干部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优先销售贫困户的水果,同时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提供水果分拣、包装发货的劳务就业岗位,村电商平台慢慢走上正规发展的路子。
    通过多次对村民进行电商专业技能培训,该村共发展118户村民从事电商创业,逐步建立了一支由兼职转向专职的电商运营团队。村民范丽影从对电子商务一窍不通,慢慢地变成了网店达人:“以前我也不懂做电商,自从村里建了电商平台,我加强学习,以前开了一个店,现在又增加了两个店,感觉还不错。”
    在村民逐渐熟悉电子商务后,徐伟注册了“高寨绿果”商标,打造村集体电商品牌,并把电商平台等村集体收入反哺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贫困村民赵前进是徐伟的帮扶对象户。在徐伟的帮助下,他逐渐完成了脱贫:“我学会了在网上卖水果,一斤能多卖5毛钱,我家有5亩地,那就多卖买了1万多块钱,另外,我农闲时参加村里的包装队,一天能挣100多块钱,这就基本上脱贫了。以后我会在电商的路上越走越好。”
   高寨村还建立微商代理团队,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真正把农村电商平台打造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徐伟说:“电商销售给我们村有发展致富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农产品的价格得到了提升,同时村集体资产增加了5万元收入。”
    2016年3月,砀山出现水果滞销,半斤以上的苹果、酥梨接近“白菜价”。即便以这样低的价格,也无法在短时内销售出去,愁坏了村民。为尽快找到水果销售出路,徐伟主动与安徽百大易商城、合肥景徽菜篮子、安徽淮商集团等电商平台联系,通过“1+N”销售模式,建立分销合作,发起砀山水果义卖活动。义卖活动发起后,按照每斤0.9元的收购价,在短短15天时间内,帮助果农销售砀山酥梨和苹果11万余斤,初步解决全村100余户村民水果滞销难题,挽回经济损失10万多元。
    截至2017年3月,该村通过电商累计销售酥梨、苹果、油桃等各类水果20余万斤,黄桃罐头2000余箱,为40余名村民和贫困户提供水果包装劳务收入合计30000余元。同时,培训、带动118户村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店、淘宝店销售自家水果,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目前,高寨村电商平台已经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运营团队由村干部兼职模式向专职运营模式转变。随着扶贫工作任务加重,电商运营迫切需要专业人员专职保障。徐伟从村内挑选两名有电脑知识的年轻人,亲自传授经验,还安排他们参加县里组织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把原来零散不固定的包装劳务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固定的电商包装团队。
    二是销售产品由单一土特产向高端优质品牌转变。为把高寨村优质水果大范围推广,徐伟用高寨村的名字注册“高寨绿果”商标,并专门委托砀山海升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大大提高产品竞争力。另外,由于没有冷库,只能销售季节性时令水果。为解决水果短季缺货问题,徐伟联系砀山兴达罐业食品有限公司,以代加工的方式设计生产“高寨绿果”黄桃罐头产品,实现店铺销售长年都有货卖的目标。他还联系广州品真防伪科技公司,合作开通黄桃罐头正品认查询中心。联系本村在外求学、务工的年轻人员,建立高寨村黄桃罐头微商代理团队,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通过微信销售,增加收入。
    三是推广宣传由微信朋友圈向自媒体推广方式转变。2016年10月以来,徐伟分别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和新浪微博给高寨村创办“砀山农梦”自媒体。为扩大团队,联系高寨村在外上学的大学生,动员他们加入“砀山农梦”电商团队,回乡创业。目前,已经有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电商团队,具体负责自媒体编辑推广。
    四是运营范围由单纯销售向农特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和休闲垂钓服务综合领域转变。2015年底,徐伟向有关单位申请20万元财政资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新建垂钓中心,购买游船等设施,发展高寨村休闲垂钓、水上旅游项目。设计制作线路指引牌、船票,把合作社运营范围从单一的水产养殖扩大到水果种植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农村特色旅游服务领域,在带动贫困户网销水果、提供包装劳务和旅游服务岗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苦”字为先,永葆军人奉献本质
    徐伟是一名转业军人,从军18年多次立功授奖,曾获得全军和军区表彰。2012年转业到安徽省人防办工作后,由于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被评为“全国人防先进个人”。
    徐伟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尽快熟悉农村基层工作,在村一住就是一两个月。2015年中秋节前后,正是村集体养殖的螃蟹看护、捕捞、销售的重要时段,他在村连续工作两个半月,几乎每天他都带着村干部查看螃蟹生长、管理情况。销售期间,为降低螃蟹运输途中的死亡率,经常深夜出发前往徐州、蚌埠的水产市场,其中几次到合肥销售螃蟹时,他带人从砀山深夜11时出发,凌晨5时到达合肥周谷堆水产批发市场,在匆忙完成销售任务后,顾不上回家看看妻子、孩子,就立刻返回砀山,继续准备新一轮销售。
    2016年3月,在解决村民水果滞销问题时,为联系分销渠道,尽快解决滞销难题,徐伟连续住村一个多月。义卖期间,每天发货量突飞猛增,最多一天发货2800多箱(2.8万斤)。他统筹协调产品推广、打单发货、产品包装、客服售后、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连续一周都是从早上7时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深夜3时,嗓子哑得无法说话。
 
    2016年清明节期间,乡村水上旅游项目刚刚建成。为保证船只正常工作,早日投入运营,徐伟带领工人连续三天改装线路,逐船检测调试,没有顾上与家人团聚。2016年“五一”期间,为尽快让新鲜油桃上架销售,并确保产品在快递运输中不受损坏,他又一次放弃假期,在村里加班加点考察市场行情,订做产品包装,设计制作产品上架图文资料。
 
    电商扶贫,对徐伟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白天,他到村民家中走访摸底,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逐户核查贫困户各类数据;晚上,加班加点学习电商知识,整理产品文字描述和设计图片。为节省装修店铺费用,他自学Photoshop、Premiere、After effect等多媒体软件。在微店、淘宝、阿里巴巴、中国网库上创办的四个店铺,从注册、装修到正式运营,没有花费一分钱。为优化运营,徐伟利用晚上时间观察后台运营数据,常忙碌到深夜。开办“砀山农梦”自媒体后,每天都要更新内容,工作量陡增,为写一篇让自己满意的软文,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剪辑,他都要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直至忙碌到凌晨两三点。
    参加扶贫工作后,徐伟和妻子、女儿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聚少离多。但是他克服了家庭和工作上的重重困难,胸藏大爱,殚精竭虑,带领高寨村干部群众,用全部心血构筑一座砀山葛集人脱贫致富的新梦想!(砀山新闻网 李艳龙 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