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网

欢迎来到砀山文明网!

身边好人

您的位置:首页 >>身边好人
砀山县教师代清华:淡泊名利当致远 孜孜追求攀高峰

2017-03-15

人物简介:代清华,男,砀山县关帝庙镇红旗初中教师。

事迹简介:代清华一直在乡村教育舞台上默默耕耘,执著追求,先后评为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及优秀网评志愿者,省学科优秀教师、国培专家教师、教师散文百家、散文家协会会员,江淮乡村好教师提名奖等。

坚守农村,甘于奉献

1997年,作为池州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代清华完全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当起了历史老师。女友的挽留,同学的规劝,亲戚的指责,都没能改变他的决定,“我的根在农村,农村更需要我,我应该尽自己最大能力回报她”。当时安徽中考刚有历史,就连城里学校都没有专职教师,更何况农村!正是这种朴素的、不掺杂丝毫功利的感恩之心,让他执着地选择,执着地坚持,在农村中学一待就是20年。

在起初任职的唐寨初中13年,他吃住在学校,学习在学校,传道育人在学校。至今那儿的人谈起教历史的代老师,无不翘起大拇指。2010年,教师交流,代清华被调到红旗中学任副校长,一边忙于学校日常管理,一边从事九年级教学,整天忙忙碌碌,有的老师就劝他,别的分管校长都不上课,你又何必呢,又不缺你一个。每当这时,他就一笑了之,又去忙了。在家里,爱人也经常埋怨他只顾工作,不顾家,不顾儿子读书,不顾惜身体,他也只是歉意地笑笑。凭他的职业悟性、灵气和名气,曾有多次进城任教或改口的机会,可他不为所动,一直兴致勃勃地在偏僻乡村奉献着。他太热爱农村教育、太投入才情机智了,正如所说:“我这辈子好像就是当教师来的,其他行业我都不感兴趣,就爱教书。”

师德如水,真水无香

现在农村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代清华想方设法使他们健康成长。有一位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倔强,动辄就跟老师顶嘴,多次找他谈心,还拉着他一起吃饭、打球,生活上关心照顾,学习上“开小灶”,端正了学习态度,考取了重点高中和大学,在来信中说:“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您的身影,您是我12年的中小学生活中遇到的最好老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忘您的教诲!”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爱的效应”在后进生身上尤为明显。代清华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学生,父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是外地人,绝望之余抛弃孩子离家出走。不完整的家庭让这位学生“破罐子破摔”:逃学、扰乱课堂纪律、作业拖沓、和校外的不良青年来往……找他谈话时,竟满不在乎地说:“我家穷,读高中也拿不出钱,早晚也都是退学,混到哪天是哪天,您也不要再管我了,大不了现在不上学?”他听后心情非常沉重,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孩子的基础很好,只是家庭的突然变故使他经受不住打击。代清华心急如焚,力排众议,把他列为寄宿生补助对象,使这名学生大出所料,深受感动。从此,他变了一个人,不但不影响纪律,还带动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据此,他撰写相关文章公开发表,立项完成了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将真情和爱心融入平平淡淡的工作中,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努力做到大爱无痕,真爱无疆。

执著追求,天道酬勤

“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这是代清华的座右铭。人际关系简单的他,读书、思考和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他认真上好每节课,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全面育人,组织学生参加征文竞赛和读书教育活动;所带学生考取省示范高中的人数、比例以及平均分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并把这些做法反思形成文字发表于《教育文摘周报》、《班主任之友》、《教育文汇》、《德育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

代清华率先自学掌握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市、县优质课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更有近百篇教学论文、设计及电教作品、随笔、评论在国家、省、市、县评选活动中获奖,或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中学生学习报》、《民间文学》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在历史中考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命制全县历史试题;参加省首届新课程教学测量能力比赛,验收了多个科研课题并获成果优秀奖,圆满完成市中学教辅材料评审选用工作;多次受到省、市、县相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及嘉奖等,其事迹先后被省、市、县媒体宣传报道。

桃李满天下,逢春更著花。面对纷至沓来的成绩和荣誉,代清华的话却只有一句:“荣誉不过是过眼烟云,永恒的只有事业,我只想把平凡的老师当好,把平凡的事做好。”